“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传统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随着科技不断创新,农业生产也实现了以往以牛、骡、驴等畜力为主的“二牛抬扛”到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特别是近年来,我市一批自动化、智能化农业机械的争相涌现,为全市农业丰收提供了强大的物质装备保障。
9月11日,全区农机大赛在我市举行,来自全区5市、8县(市、区)的14支代表队参赛,参赛的近百名选手来自42家农机作业公司、7家农机服务合作社,代表了我区农机驾驶操作和植保无人机飞控技能的最高水平。我市参赛选手秦鹏获得植保无人机飞控技能组冠军,他告诉记者:“通过对无人机性能的了解,可以使用无人机对边界点测量、障碍物距离选定、雾滴大小等进行操作,更好地使农作物获取充分的药物,保证统防统治质量,提高无人机植保水平。”
近年来,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迅速提升,在灵武市鑫旺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站,负责人王海刚正在智能农业大厅里查看公司大型机械今年年初实施作业的情况。记者看到,大厅的大屏上显示着平地从出发到农田作业的所有运行轨迹和相关数据统计分析情况,真正做到了一目了然。
灵武市鑫旺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站依托自身技术、机械等优势,采用激光平地、精量穴播、高效植保等精准农机化技术,融合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农艺技术,达到了节本增效、优质高产的效果。同时与周边乡镇水稻种植基地联合打造了“智能农机示范园区”,推广农田网格化、数字化管理和精准化作业,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目前,合作社拥有32架高效植保无人机,每架无人机的植保量每天可达到400亩到500亩。合作社2019年全年统防量达到了28万亩次,真正实现了节本增效
原来用牛拉,耕完几十亩地,需要很多天,现在用机械一天就能耕完,效率提高了几十倍,这样的事儿,在三、四十年前是农户们不敢想的。在梧桐树乡梧桐树村民俗文化博物馆,村民们正在认真观看传统农具,在全凭畜力和人力的年代,农户只能拉犁靠牛、收割靠镰刀、运输靠架子车,农具配套齐全但却繁多杂乱。从一牛一犁到如今的无人驾驶农机,农具的演化与变迁无不体现着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崇兴镇中渠村村民王正中家里还停放着一辆手扶车,车辆外形见证了岁月的痕迹。从过去单干开始,他就买了这辆手扶车,有了‘小四轮’代替人力生产作业,真是省事多了,不仅节省了自家劳动力,而且还能帮助周围村民,给自家带来一定的收入。30多年来,这辆车虽然更换过零件,但还是一直使用到现在。
走进梧桐树乡宁夏智捷农业机械合作社,占地700多平方米的厂房中摆放着各种大中型机械。合作社负责人王平告诉记者,以往农民平田要用车拉土,用人工平田,现在农业机械化普及了,不但耕作效率提高了,还大大节省了劳力。
眼下正值青贮玉米收割黄金期,在灵武农场二队青贮玉米种植基地,灵武市同德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的玉米收割机械正在忙碌。随着“隆隆”的机器声,一大片玉米秸杆瞬间被切割、切碎,抛送装车,运送到养殖场。据灵该合作社负责人汪力华介绍,合作社在订单种植主要以青贮玉米为主,目前在灵武市周边及周边县市开展订单作业达2.6万亩,年青贮玉米配送量达10.2万吨,为灵武市周边3000余户农户增收500余万元,同时也解决了2000余户农户种植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