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农业项目开发的4点建议

   日期:2020-03-13     浏览:367    评论:0    
核心提示:近两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序推进和一系列涉农政策逐步落实,社会各界投身涉农项目开发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热情高涨,新型农业
 近两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序推进和一系列涉农政策逐步落实,社会各界投身涉农项目开发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热情高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为加快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及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等注入新动能。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在农业项目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值得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惕,同时我们也应当正确看待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挑战,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使之成为新的发展机遇。

笔者认为,在农业项目中主要存在产销脱节的经营隐患和盲目贪大贪全的运营障碍两大问题。如何避免这些现象阻碍农业开发进程,使农业产业化经营更有效率,使“产业兴旺”的步伐更加稳健,是农业项目开发者们需要共同关注并积极应对的新挑战。

第一加强市场调研,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从宏观环境来讲,在当前总量供给不足的矛盾已经解决的情况下,市场需求对于农产品变现效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经营者在努力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更需要重视市场的力量,制定符合市场规律的生产计划。

生产品种、生产规模和进度安排是项目启动初期需要确定的重大决策,系统科学的决策过程对项目经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许多企业主或者小农户经营者只参照过往的市场情况猜测当季的行情变化,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生产计划,这将不可避免地产生盲目跟种或弃耕的情况,这种“押宝式”的决策机制也是造成阶段性供给失衡的主要原因。

随着各大农产品市场交易行为日趋规范、互联网技术的飞速进步以及专业机构的逐步完善,获得市场交易数据对于有数据分析意识的经营主体而言已不再是庞大的工程。依托专业的咨询和研究机构,通过实地的调研,结合对相关数据的系统分析,能够得出更为准确全面的市场分析,以分析结果指导制定生产计划,是规避决策失误的有效手段。

第二、因地制宜组织生产,推进农产品品牌计划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和特色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具备原产地属性的生态农产品更加青睐。农业经营者除了应当知道本地能生产何种作物,更应当知晓本地最适合生产何种作物。所谓适合的,是指同品种作物在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及生产方式下,具备更优秀的品质,或更独特的内涵。经营者应当因地制宜,论证发展适合当地生产加工的特色农产品,通过组织科学鉴定、构建系统的营销体系、制定标准化的生产流程等手段,在确保作物品质稳定优质的前提下,关注品牌培育。

近些年,“五常大米”“阳澄湖大闸蟹”“元阳哈尼梯田红米”“宁夏枸杞”等一批优秀的农产品凭借其品质和特色,赢得了较好的口碑,市场认知度和认同度不断提高,树立了同类产品的市场标杆。随着农业开发浪潮的兴起和农产品品牌意识的逐步增强,地方政府、企业主、自主经营者以及专业机构也都积极参与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登记,仅2018年前8月,国家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新登记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就达71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公示〔2018〕第1号》)。品牌化、原产地的生态农产品在消费市场上更受欢迎,也能为经营者带来更高收益。同时,有地区特色的品牌农产品项目开发,也作为地区推广的名片,而倍受政府有关部门关注。

第三加强规划评估,发展适度规模农业经济

农业项目占用资金巨大,投资回收期长、投资回报率低,是当前我国农业项目投资的普遍特征。以种植业为例,项目启动初期在土地租金、农资农具、水利设施、田间道路、仓储及其他设施等方面,都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劳动力成本、病害防治、自然灾害突发等也会发生大量的不可预测的开支;产出期管理也要求经营者有充足的资金准备以应对设施损耗维修、土地修复、作物储存、采摘人工、包装耗材等。

对于农业项目开发者而言,要对农业产业化开发运营有足够的耐心和敬畏,并量力而行,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充分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制定完善风险预防措施,重视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对潜在风险引起足够的重视,结合实际情况,控制“适度”的项目规模,切忌贪大求全。

到目前为止,对项目的科学评估,在其他行业中已经得到高度的重视,并且评估系统非常完善。而在农业开发项目中的应用,尤其是中小规模的农业开发项目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很多农业开发项目的投资强度和开发规模常难以实现较好的匹配,农业项目抵抗外部风险能力普遍较弱。随着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中小规模的农业项目经营者应当更加重视科学规划、科学评估的重要性,积极与专业的科研、规划、评估机构开展广泛的合作。

第四加强政策研判,合理申报财政支持

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引导和支持,解读政策要求,对于项目发展和布局有着重要意义。在最近几年的项目开发中,常有项目负责人忽略政策要求进行盲目生产建设的情况。个别经营者根据自己的喜好,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成本,并斥巨资聘请知名设计和建设团队,打造其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却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被紧急叫停,甚至被勒令恢复原貌、接受行政处罚,经济损失惨重,社会影响恶劣。

还有些项目负责人过度解读和依赖政策,尤其是对于各级财政支持和各部门奖励部分过分解读,甚至在项目规划过程中就将这部分资金纳入项目投资本金中。个别经营者逐一对照补贴或奖励标准的要求条件,为获得补贴和奖励而迎合奖励政策要求,打造“条款化”项目,使项目建设脱离生产实际情况;还有些负责人将补贴或奖励金等鼓励性支持性资金直接列入项目投资中,给按进度注入项目资金带来巨大风险隐患,容易出现投资进度不足、拖欠款项甚至资金链断裂等情况,极端的项目投资人将这种风险和问题归咎到地方政府不作为,采用组织罢工等或以“受害者”的身份制造负面舆情等非常规手段,逼迫公职人员违规审批其项目补贴申请、非法挪用财政资金等恶劣行为。对政策的过分解读和过度依赖,使得“财政支农”沦为“财政养农”,这不仅背离了政策的初衷,也易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在不考虑故意而为的情况下(当然,不排除有一部分项目经营者紧盯补贴,利用政策漏洞骗取财政资金的情况),不论忽略政策要求或是过度解读政策要义,都不利于项目健康的发展。投机钻营固然不可取,埋头蛮干也不值得提倡。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许多农业项目都与“民族稳定团结”“精准扶贫”“生态建设”“三产融合”“三农工作”等结合到一起,在努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应当积极地在项目开发中的其他方面作出贡献,并在符合政策要求和有关管理办法的前提下,组织提交申请财政支持材料。

获取政策内容并非难事,对政策进行科学的、适度的理解,掌握其核心要义,需要经营者额外付出时间和精力。一部分项目经营者通过与相关机构合作,通过邀请其对项目进行实地调研,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方案,辅导组织申报材料等,也是获得政策支持的行之有效的方式。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取得新的成效,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积极向好,农村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广大农村地区能否按进度顺利脱贫、能否顺利同步实现小康,农业项目开发中面对新机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需要迎接各种各样的挑战,在这场决胜战役中,战斗在一线的农业经营者们所需要付出辛勤汗水更多,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更为沉重。实现农业现代化强国,离不开农业产业的开发者和经营者们努力践行。笔者希望奋战在农业板块的所有经营者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分析出现的问题,以严谨的作风迎接各种挑战,把握新时代农业项目开发的发展机遇,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发挥更大的作用。

 
打赏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 ?>